网站首页 > 正文

“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⑥|第五站: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

作者:黄雅雯、黄彩兰 时间:2025-07-11 点击数:

7月5日上午,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仫罗城仫佬族自治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仫佬族剪纸技艺)代表传承人罗华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仅参观了馆藏的精美剪纸作品,更沉浸式体验这历史悠久的指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蓬勃活力与深度融合。

走进传习馆:一砖一瓦皆载文化记忆

坐落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城东新区的传习馆,其青瓦白墙的仫佬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展陈设计相得益彰,宛若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馆内划分为作品展区、技艺体验区及非遗文创展示区三大板块。在罗华清老师的细致讲解中,团队成员被展出的精美剪纸作品深深吸引,一幅幅题材丰富的剪纸引人入胜:既有寓意吉祥的凤凰、石榴花等传统图案,也有反映现代生活的创新设计,每一幅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仫佬族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并广泛应用于民族服饰的设计。”罗老师介绍道,例如,在孩童背带上,常以剪纸为底稿创作凤凰、太阳等吉祥纹样,再经刺绣呈现。每一刀剪都烙印着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密码。

非遗文创展示:一物一品创新结合

步入非遗文创展示区,剪纸技艺与仫佬族竹编、陶瓷、服饰、刺绣等传统工艺的精湛融合令团队成员赞叹不已。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展现了非遗的多元魅力,更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融合开辟了新的思路。罗华清老师说:“剪纸的多变性与通用性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无论是饮食器具、日常用品还是服饰装饰,剪纸都能巧妙融入,焕发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指尖上的传承:一刀一剪淬炼匠心

在技艺体验区,团队成员在罗华清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剪纸技法的魅力。从折叠红纸到下刀角度,构建基本图形与比例,罗老师手把手传授要领。“从里到外,从右到左,折一折,剪一剪。”伴随着口诀,大家小心翼翼地折叠、剪刻。经过反复尝试,当红纸缓缓展开,呈现出预想图样时,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此次仫佬族剪纸技艺传习馆之行,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刻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他们以文化力量助力乡村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方寸红纸,剪刻万千世界。仫佬族剪纸,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也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力量的汇聚这项古老的指尖技艺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文/黄雅雯、黄彩兰 图/黄意 一审一校:黄彩兰 二审二校:杨先春 三审三校:黄丽军

自治区级仫佬族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华清讲解作品

团队成员参观剪纸作品

罗清华老师介绍背带上的刺绣与剪纸的联系

团队成员学习剪纸基本技法

全体合影



 


Copyright 2019-2020 Powered By  共青团南宁学院委员会  桂ICP备11008250号 

地址: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 邮编:530299 

技术支持:南宁学院信息化处